
这是一次空前严重的天灾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6月18日8时至7月2日8时,平江县遭遇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雨量最多的一次汛情。余坪镇仅7月1日一天降雨量就达到197.1mm,多处告急,成为全县唯二的“四不通”(水、电、路、通信)乡镇。一片汪洋大海,一座孤岛,一地狼藉...
但,还有一片星光!
自7月3日起,余坪镇推出防汛救灾记实专栏,记录在本次特大洪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瞬间。今天推出第六期——风雨同舟,“她们”一直都在
天气慢慢放晴,洪水也渐渐退去。作为此次洪灾的重灾区——余坪镇损失惨重,众多民房垮塌、道路冲毁、农田被淹、通讯中断。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生产自救、灾后重建也在同步进行。在余坪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柔弱而坚毅的身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始终在为余坪镇灾后重建竭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王解先都热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她在稻竹村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紫薯,打造了稻竹村第一个“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紫薯种植基地。正当她踌躇满志准备扩大产能的时候,灾难不期而至,湍急的洪水倾泻而下,紫薯基地成为了一片“汪洋”,800米农基路全部冲毁,几十吨肥料被冲走,机械设备成为一堆“废铁”,总体损失高达60万元,她内心愁苦却又无可奈何,甚至产生了放弃坚持多年的事业的想法。
短暂的悲伤过后,她重振旗鼓和党员志愿者一起抄起铲子,清理路上的淤泥、杂物;带领乡亲回到紫薯种植基地,开始新的劳作,以期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管自己在此次洪灾中受损严重,当她看到《余坪镇关于抗洪救灾捐赠的倡议书》时,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希望自己能够为家乡重建出一份力。
“不要急,一个一个来!”中午时分,烈日当空,镇机关院子里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李洋一会儿要给刚到的物资登记入库,一会儿又要帮各个村(社区)的志愿者将物资搬运上车,忙得气喘吁吁,后背的衣服都被汗水出湿了。她已经忙了一上午,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身边的同志喊了她好几次,但她总是说等一下、再等一下,直到饭菜都凉了才草草扒拉几口。
李洋是镇上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当灾难发生时,她奔走在防汛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帮忙转移被困群众;洪水过后,又根据安排负责管理救灾物资,每天从清早忙到深夜,胳膊上都晒脱皮了,晚上更是倒床就睡。防汛三级应急响应要求全体干部在岗,不得离镇回家。她一直在一线奋战,连续十几天未能回家,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只能委托别人帮忙把孩子们接到镇上陪她战斗。虽然很苦很累,甚至没时间照看孩子,但她说:“赈灾物资的发放、分配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形象,我一定要当好这个‘仓管员’”。
洪水过后,这位年轻的女支部书记在第二天便急匆匆戴着草帽,拿着本子,深一脚浅一脚,一个组一个组的查看灾情,登记情况。“大水冲毁了我们村480多亩水稻,村级集体经济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多万,今年老百姓们可怎么过呀!”心急不已的她立马联系了农业部门,咨询相关保险赔偿和补贴政策,详细了解受灾水稻补救措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挽回群众的损失,她清瘦的身影肩负着整个泉源村的重担。
为了让受灾群众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而竭尽全力,她积极对接寓外乡友和公益组织捐赠,远在怀化的乡友王照兮第一时间现金捐款80000元;7月6日,永州市雨儿公益促进会周亮会长一行人来到泉源村慰问救灾一线人员,并现场捐赠现金30000元,用于该村恢复生产、灾后重建。
王解先、李洋、张珊珊她们三个只是余坪防汛抗灾“娘子军”的缩影,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余坪“娘子军”在辛勤付出。在泥泞的房间里,她们无惧脏臭,主动拿起铲子,努力铲起厚重的淤泥;在蜿蜒的公路上,她们使尽全身力气,将横倒的树木和滚落的山石抬到一旁;在领到救灾物资后,她们给家家户户送上食物、饮用水、消毒液,笑容满面地和群众聊聊天,安抚他们的情绪......即使身体疲惫不堪,但她们依然满腔热情,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别样风采。
当前,余坪镇正在转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加快灾后重建的新阶段。在余坪党群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定能夺取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全面胜利,让热爱的家园尽快重现往昔美好。
责编:朱益彰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